有时候仅仅是对问题的重新定义,就能使问题迎刃而解。比如有客户抱怨沈阳某酒店的电梯速度慢,酒店领导决定斥资换高速电梯,谁想到又有客户抱怨电梯反应迟钝,眼看着电梯到了11层,10层的乘客赶紧按下按钮,电梯却径直下去了。其实造成这种情况的真实原因是高速电梯不能急停。如果当初把这个问题定义为“如何改进乘坐电梯的客户体验”,也许解决方案就简单多了,根本不用换高速电梯,只需要在电梯里安装几面镜子就好了,客户在乘坐电梯时顺便照照镜子,自然就不会感觉慢了,问题迎刃而解!
沈阳众森企业管理咨询公司看到,同一个问题换一个角度看是截然不同的。同一个客观事实的不同描述,给人的感受也完全不同。屡败屡战和屡战屡败描述的是同一个现象,但背后的精神内涵却大相径庭。
在现实生活中,同样的业务、同一个事件或类似的挑战,不同的经历者会有不同的感受和理解,他们对问题的看法和描述也不相同。所以,问题解决的第一步是让这些不同角色、不同利益的代表从不同的角度描述他们遇到的问题,然后综合他们的意见,对问题有一个各方都比较认同的界定。从对问题的感知到对问题的精准界定,可以用行动学习的方法进行一轮发散和收敛。
其次,描述成功的标准。识别和界定问题的另一项工作,就是要对以终为始达成的结果有一个尽可能详尽的描述,这有助于启发参与者的思维,并朝着结果的方向去努力。病构问题从对问题的陈述到结果的描述,自由度和发挥空间都很大。尽管我们有时候想要的结果就是一种感觉,甚至最初只有一个目标和意图,但仍然要通过不断地提问来描述得更清楚一些。下面的问题可以帮助你做到这一点:
• 问题完美解决的3个标志是什么?
• 客户最期待什么样的结果?
• 更高层领导者期待什么样的结果?
• 问题解决到什么程度?(列举可以量化的指标)
• 问题解决后,客户的体验应该是什么样的?(纯感性描述)
尽管不能描述出最终结果的具体模样,但要尽可能地勾勒出成果框架和评价标准。反复问自己这些意思接近、表述形式却不大相同的问题,有助于我们确立一个成果框架。
最后,界定问题范围。解决问题还要定义问题的边界。比如,是在全集团范围内解决问题还是在某个子公司范围内解决问题,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问题边界。问题的前提条件、约束条件等都需要提前界定,比如在什么范围、花多少钱、用多长时间、关注哪些相关人的利益、跟当前业务的紧密程度等都要尽量实现描述。明确的问题范围能让团队研讨时方向更明确,针对性更强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