知识型组织的兴起,新世代员工的个性需求引爆,加上创业思潮的涌动,人和组织的关系正在经历着巨大的挑战,人和组织不再是服从甚至说屈从,更多的是共生和相互成就。我们的管理人员逐渐发现,所学习的大量经典管理课程,面对90后的员工们,已无法起到很好的管理效果:给他们做了很多意识灌输培训,但成效不明显;团队没有凝聚力,流失率难以控制;明明做了很多关爱员工的工作,但他们却不领情;而且还挑剔上级、抱怨企业、强调自我;家事、国事、天下事,他们事事关心,就是不关心工作。按部就班的组织管理显然越来越不能适应当前的需要。
所以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关心员工职业发展,期望通过管理改变这个现状,这是非常好的。有很多企业就会选择做任职资格体系,拉长专业岗位的职业发展通道、明确各层级的标准,期望通过这个让员工看到希望,看到未来。说起就是:你看那些优秀的公司都做了任职资格体系,无论鹅厂、无论菊厂。于是就开始学习“最佳实践”,然后就进入了无休无止的体系优化之路,标准越定越细,行业知识、专业知识、通用知识、通用技能、专业技能、行业经验、专业经验、项目经验、素质模型……,好不容易费了九牛二虎之力,发现评价还是个大问题,一个是没有完善的管理基础不好评价,另外是组织评价的投入很大,最后只好不了了之。
这就是很多企业的现实,尤其是中小企业。对于大企业组织来讲,由于人员众多、分工足够细,需要体系性的任职资格,保证公平性和规则性,而对于大多数的中小企业来说,片段式地去模仿和学习则得不偿失。关注职业发展真的非常好,也是必然的。但是不要一味模仿,而是要建立适合自己的体系。 |